一個民族,總不能忘記自己的曆史。這是因為,曆史不僅可以說明一個民族的過往曆程、現實狀況,而且可以揭示它的未來的方向。
4月21日,榆林能源黨委組織所屬黨支部47名黨員幹部赴寶雞市眉縣扶眉戰役紀念館、寶雞市家風館、張載祠(橫渠書院)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旨在緬懷先烈,發揚革命傳統,領悟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在學史中弘揚革命精神,激發奮進動力。
上午10時,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一行人抵達了扶眉戰役紀念館。扶眉戰役紀念館位於陝西省眉縣常興鎮,是為紀念在全國解放戰爭中西北戰場上最大的一次戰役——扶眉戰役而壯烈犧牲的3000多名解放軍指戰員修建的一處烈士陵園,是中共陝西省委、寶雞市委命名的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勳,扶眉戰役烈士紀念碑前全體人員列隊整齊,公祭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在婉轉低回的《獻花曲》中,兩名同誌托起花籃,正步緩緩走向烈士墓,將花籃擺放在紀念碑前。敬獻花籃之後,全體人員靜靜肅立向逝去的烈士默哀,向烈士紀念碑三鞠躬,共同緬懷革命先烈。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在黨旗的見證下,每一位同誌舉起右拳,莊嚴宣誓,在革命先烈的見證下再次重溫這錚錚誓言。春風已解千層雪,後輩難忘先烈恩,全體黨員在扶眉縣戰役革命烈士的紀念碑下,深刻領悟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發揚扶眉戰役革命烈士的精神,更要立誌愛國,要踐行黨員的擔當,要懷揣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砥礪前行。
隨後大家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在講解員的引領下,進入扶眉戰役紀念館展廳參觀。紀念館展示著習仲勳、王震、閻揆要、劉華清、傅全有、賀敬之、馬文瑞等領導的題詞、題字,陳列著戰旗、錦旗、獎章以及繳獲敵人的部分武器和報話器材等遺物千餘件。當看到營長馬成林用過的望遠鏡、戰鬥英雄李珍吹過的軍號、張遵吉烈士的家書及帶著血跡的紙幣時,讓人感受到了深沉的家國情懷。
紀念館裏陳列的一個鋁製軍用水壺十分引人注目,據講解員介紹,這個水壺是機槍連戰士袁吉貴冒著生命危險在敵人的炮火下,從前沿陣地敵人死屍堆裏撿來的。記者看到劉永成烈士的父親在兒子逝世三周年時寫的一段話:“烈士革命十三載,艱苦作戰百餘場,位列三軍副團長,扶眉戰役陣中亡……”讓人感受到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淒楚。一位瞻仰者不禁感慨:“今天的祖國多麽繁榮昌盛,千層浪人們的生活多麽幸福,千層浪老一輩革命者的血沒有白流!”
近一個多小時的瞻仰,讓大家深受觸動,展館內一張張照片、一封封電報、一顆顆子彈,都是對扶眉戰役的真實記錄,3000多名解放軍指戰員為新中國的誕生浴血奮戰,在戰鬥中壯烈犧牲,長眠於此,但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千層浪不斷前進。
下午,大家來到寶雞市家風館。家風館陳列了顏之推、張載、朱柏廬、曾國藩等曆史名人的家風家訓,毛澤東、周恩來、習仲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傳承,以及西府好家風陳列館展示的寶雞市各級道德模範和橫渠家風博物館展示的眉縣最美家庭家風故事,圖文並茂、內容詳實,加上家風館館長、橫渠村黨支部書記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講解,使學員們在聆聽孝老愛親、誠實守信的模範典型事跡與家風故事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家風廉政教育。
最後一站是張載祠(橫渠書院),張載祠(橫渠書院位於眉縣橫渠鎮,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張載設館講學之地。全體同誌認真學習了張載創始關學、設館講學的軼聞典故,橫渠地處僻陋,生活艱辛。人不堪其憂,而張載卻安心處之,他終日危坐一室 ,左右簡編,“俯而讀 ,仰而思”,有心得就記錄下來。常常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其誌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嚐須臾忘也。全麵了解了張載的“四為”家國情懷、“六有”好家風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思想境界和責任擔當,深切體會到張載從小憂國憂民,胸懷大誌,為官清廉,生活簡樸,創新工作,重實踐創造、重自然科學、重素質教育的精神品質,一致表示,要以張載為榜樣,為人清正廉潔、做事履職履責,不斷鞭策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當。
此次參觀學習,大家被革命先輩忠貞不渝的愛國信念、矢誌不移的崇高理想和無私奉獻的革命風範深深感動,表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思想帶回去,帶到自己工作和生活之中去,用好家風來激勵自己,用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要把中華民族偉大鬥爭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發揚好、實踐好,不忘初心立足崗位做貢獻。